欢迎光临~茂名市银华高岭土实业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668-2717589

行业新闻

高岭土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前言 

      中国是瓷器的祖国,又是高岭土(Kao1in)的故乡。人们要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就自然而然地需要考察高岭土。这是因为高岭土是制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不仅与瓷器的质量,而且与瓷器制造业的命运都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从矿物学角度来看,高岭土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公认精确的定义。现在要探索该类粘土在我国发现与应用的历程时,也就只能先从一些并不理想,但已广为流传的概念谈起。

从一般的辞书来看,高岭土似有广、狭两种含义:

    广义的,泛指其化学组分中含有铝硅酸盐,矿物组成主要为高岭石的一种具有良好塑性的白土,或制瓷业通用的白色陶土。

    狭义的,则特指我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景德镇东五十公里以高岭山为中心的地区所出产的一种白色土状的瓷用原料。

    据我国地质界和陶瓷界的考察,高岭山的这类粘土由白云母花岗岩、伟晶岩风化而成。其矿物组成,既有埃洛石也有高蛤石;由其化学组分中三氧化二铝(AI203)在35%左右,铁、钛等着色物质极微(06),烧结温度在1700·C以上.

    景德镇制瓷业所用原料与辅助原料的命名,多用这四种方式:

    1.按用途分;如瓷石、釉泥。

    2.按产地分:如高岭、陈湾、南港、三宝蓬等。

    3.按焙烧前的外貌分,如赤石;按焙烧后的外貌分:如白土。

    4.按使用对象或所有者分:如御土、官土。

    但以产地命名者居多,高岭土即是最著名的一例。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以出产白瓷而闻名世界的其白瓷瓷胎从很早的年代起就使用高岭土加瓷石两种原料制作(即陶瓷工艺界所说的二元系统

    高岭土与瓷石,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虽无严格的定义,但若仔细体会那些忠实记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文献,还是可以了解它们的差别的。

    ·宋应星在1636年刊印的《天工开物》卷中《陶埏·白瓷》记述景德镇瓷器瓷胎制备工艺时说:

       土出婺源、祁门二山:一名高粱(岭)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无名氏《南窑笔记·合泥》又谓:

       子(  den,景德镇俗字。笔者按:此处特指用瓷石舂制而成的块状泥料)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或 子七分、高岭三分,或四、六分,各种搭配不同。……一切瓷器坯胎骨子俱用合泥做造。

       以上文献谈到高岭土时所说的其性坚硬性硬,均指该类粘土与狭义的瓷土(指粉碎瓷石所得之土)在高温下成瓷时的性能而言。也就是说,狭义的瓷土在焙烧成瓷时极易瘫塌,而高岭土则不软化,故曰性硬。可知明清时代的景德镇陶工是把高岭土当作一种抗变形的原料掺进瓷胎的。

      本文所说的高岭土,尽指景德镇在各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高岭山或与高岭山所产的那种形态和质量大致相近的粘土。由于这类粘土曾经对景德镇 至全世界的瓷器制造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就打算围绕着与它有关的一些史实。对该镇1019世纪的白瓷瓷胎原料与瓷业的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

二章  景德镇五代至南宋白瓷瓷胎原料探索 

第一节    学术界对早期白瓷、青白瓷瓷胎原料的推测

    *乾隆四十八年(1793)《浮梁县志》卷十二《述旧》记景德镇早期白瓷谓:

    ()武德四年(621),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

    南宋·蒋祈《陶记》:

    景德陶,昔三百馀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于他处,皆有饶玉之称。

    从这两条文献来看,景德镇远在初唐至南宋的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制瓷器骨胎都洁白致密,并具有良好的半透明感,否则的话,当时人就不会把它称作假玉器饶玉了。

    建国后,我国陶瓷工体者与文物考古工作者都十分关注景德镇的陶瓷史料,对该地区的商瓷窑遗址进行过细致的考察。从取得的实物资料来看,初唐瓷器虽待发现,但五代、南宋的这一阶段的窑业遗址都有白瓷或青白瓷出土,其瓷胎致密,白度高达70%,透光度十分良好,它们比我国同时代的其他窑场所生产的白瓷瓷胎更为优异。可见这个地区的产品,早在十世纪就已达到现代瓷器的标准了。

    景德镇早期白瓷瓷胎是使用什么原料制造的呢?这是研究中国陶瓷史尤其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工艺发展史的人很感兴趣的事。但由于唐宋时代记述瓷器生产工艺的文献极为稀少,人们耍了解这些情况,就只能求诸遗物了。

    从五十年代开始,周仁、李家治等先生就对该镇出土与传世的一些古陶瓷进行过理化测试。他们在1960年发表的《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制工艺的研究》(《硅酸盐》1960年第四卷第二期)一文中,谈到该镇唐宋瓷器瓷胎原料时说:唐宋时期的瓷器可能只用一种瓷石或者掺入极少量高岭作为制胎原料。这两位先生作出的可能只用一种瓷石制胎的结论,显然是因为他们所测试的这一时期的标本中,有一部分含三氧化二铝(ALzO3)17%左右,与今天还在继续使用的瓷石的化学组分相近。而可能在瓷石中加入了少量的高岭土的结论,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瓷器瓷胎中的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要稍微高于瓷石。从化学组分这一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后一推测影响巨大,致使不少著名的古陶瓷学者在研究景德镇早期(五代——)陶瓷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时,往往都把它归结于其境内出产的优质高岭土。

    景德镇唐宋时代的陶工在制造瓷胎时到底是使用一种原料——瓷石,还是两种原料——瓷石加高岭土呢?这就成为我们探讨高岭土在景德镇地区的始用年代时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了。

第二节    南宋以前的瓷胎仅用瓷石制作

    近十年,我们对景德镇一带的古瓷窑遗址、古矿区以及古文献作过许多调查与发掘,再以这些资料为依据验证周仁等先生的结论时,我们比较赞赏他的前一个推测——元以前的景德镇在制造白瓷瓷胎时所用的原料可能仅瓷石一种。而对后一推测却有不同看法。这是因为:

1. 近年来,我们研究蒋祈《陶记》时,发现这一重要文献写于南宋中后期(13世纪前半期)。文中记述景德镇当时瓷器的瓷胎原料时仅提到石泥”(即将瓷石舂打成粉加水制成的泥料)一种,罗列出来的瓷用原料产地也只有瓷石产地。既没有记述除石泥之外还须掺入某种与石泥的形态或性质不同的粘土制胎,又没有记述出产高岭土的高岭、李黄与大洲三地。可见在蒋祈的时代——南宋中后期,景德镇尚未使用高岭土。

21972年一77年,我们在湖田窑宋代地层中发现了刻有进坑  “下项泥郑家泥的影青瓷碗残片。经景德镇陶研所对进坑等残片测试,遗物的化学组分与瓷石相近。这些实物也表明当时仅用石泥一种原料制胎。

    3.从景德镇古瓷石矿与高岭土矿的分布情况来看:高岭土矿较为稀少,在东河一带仅见高岭、李黄地区,而西河只有大洲一处,以上三处均末见元以前的开采遗迹与古瓷窑。而瓷石矿则遍布东、南、西河地区,尤以南河和小南河一带最为密集,凡有这类矿藏的地方几乎都有元代以前的瓷窑。显然这些瓷窑是因原料近便而设置的。

    我们知道,景德镇一带所产的瓷石,一般为长英岩蚀变而成,其中之长石转变为绢云母、水云母和少量高岭石。由于含绢云母、高岭石等粘土矿物,故粉碎加水具有可塑性,如用上层瓷石(即烧结温度较高的所谓高温瓷石,景德镇又称硬质瓷石)作坯,在1200C左右烧成,也不至于变形。所以清·同治十年(1871)《余干县志·物产志》提到景德镇在其地采掘的这种高温瓷石时,就把它写作碗石”(即用以制碗之石)。直至今天,赣南与广东的某些小型窑场,仍使用单一的瓷石制胎。可见仅瓷石一种即可以制出符合现代标准的瓷器,只是这类瓷器焙烧时易变形,成品的热稳定性差一些而已。如果把周仁等先生的后一推测和上述各方面的情况相印证,我们以为元以前的景德镇仅用瓷石一种原料制胎,而没有发现加入过高岭土(即使是少量的)的迹象。但是周仁先生研究这一时期的瓷器时,为什么会发现有一部分瓷胎的三氧化二铝高于18%,而钾钠物质又会低于现今使用的瓷石呢?

    我们把周仁先生所测数据和景德镇陶研所近年来测试的一组宋代影青瓷的胎、釉数据进行过比较,发现了这样一种趋势:

    铝氧高于17%、钾钠低于现今使用的瓷石(尤其是Na2O12)的瓷胎多为五代北宋的遗物,而其化学组分与现今的瓷石相近的则以南宋制品为多。

    鉴于这些实事,是不是五代——宋初的陶工们制备瓷胎时如周仁先生推测,在瓷石中加入了少量的高岭土,而南宋的则仅用瓷石一种原料制胎呢?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似乎存在。因为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制胎有许多优点(详第四章),其时的景德镇并不缺乏高岭土,如果五代——北宋人采用二元配方法制胎,到南宋时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而五代——北宋大部分的瓷胎铝氧偏高、钾钠物质偏低(与现今常用的瓷石比)这一事实,并不是掺入了少量高岭土的标志,而正是某些地质或历史原因的真实反映。

        近年来,地质工作者郭邦相、张伯周等同志对景德镇一带的瓷石矿床作了许多调查与研究,从他们取得的大量资料来看,南河和小南河一带的古瓷石矿床可分为蚀变风化两种类型:

    蚀变型瓷石矿床可分两个层位:

1.接近地表的上层,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一般高达18—19%,钾、钠氧化物的总量一般低于3%。由于铝氧含量较高,在1200C左右烧成不易变形,故景德镇称它为高温(或硬质)瓷石

2.下层瓷石的铝氧含量为15~17%,钾钠氧化物含量一般为4~6%,莫氏硬度5.5—6度,掺入高岭土为理想的制胎原料。

    风化型瓷石矿床可分三层:

1.第一层为半松散之岩石,铝氧以及钾钠物质含量与蚀变型上层矿石相近。

2.第二层与蚀变型下层相近

3.第三层的铝氧仅13—15%,钾钠氧化物高达5—7%,硬度为莫氏67度,焙烧时易变形,景德镇一带称低温(软质)瓷石。

       上述两型矿床的上层瓷石异于下层,是因接近地表的上层处于风化壳内,在风化过程中碱金属氧化物(尤其是Na2O)流失,铝氧相应富集而造成的。再把郭邦相等同志的结论与景德镇陶研所对安徽祁门瓷石矿,李国帧、叶宏明同志对浙江龙泉瓷石矿所作的考察相证,也完全一致。

    如果再把周仁先生等与景德镇陶研所测试景德镇五代——南宋瓷器瓷胎所得数据,和以上矿床不同层位的瓷石的化学组分相印证,我们马上会发现五代、北宋的瓷胎多与蚀变或风化型矿床的上层瓷石(高温瓷石)的化学组分接近,而南宋的则与蚀变型的中下层或风化型的中层相似。因此可以确定五代、北宋瓷胎多使用上层瓷石制传,而南宋瓷胎则多取材于中下层。

    五代北宋人多用上层瓷石、南宋人多以中下层瓷石制胎,与人类采矿的规律一致,却与古居住遗址的堆积规律相反。这是因为人类的居住遗鞠址是从下往上层层堆积,而瓷石矿的开采则沿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途径进行。五代北宋瓷胎的化学组分异于当今的常用瓷石,这一事实正说明了当时人使用的是表层风化程度大的所谓高温瓷石。可见周仁等先生对这一时期的瓷胎原料所作的第二个判断(即在瓷石中加入少量高岭土制胎的推测)与历史实事不符。那些把景德镇早期白瓷或青白瓷的成就归结于其境内所出之优质高岭土的观点,就与史实相差更远了。因为高岭土在其时还有待陶工发现。

第三章  高岭土的前身一麻仓土、御土 

第一节  麻仓土即高岭土

    综观与景德镇瓷用原料有关的文献,在明嘉靖以前,还没有高岭土这一名称。但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文献中却出现了一种与高岭土的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粘土,这种粘土就是麻仓土

·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

    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

又记湖田石末时,夹行小字批注谓:  “和官土造龙缸取其坚。

    我们知道,元代以来景德镇制造瓷胎的原料仅瓷石与高岭土两种,那么,王宗沐所记述的究竟是瓷石还是高岭土呢?把这段记载印证瓷石与高岭土的形态、加工情况和功能便能揭晓。

    瓷石:为石质原料,莫氏硬度47度,必须舂打成粉,和水作不。

    高岭土:为土质原料,不需粉碎,仅用淘洗法去掉粗砂即可获得净泥。

    瓷石,其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绢云母和少量的高岭石、耐火度13501400℃

    高岭土,其矿物组成以高岭石(或埃洛石)为主,在1700以下不会软化,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减少瓷器变形。

    由于王宗沐把麻仓土列为砂土,并未说需要粉碎,仅记淘洗而已。而淘洗出土率为50%,与德国奢则尔记述的世界上大多数原生高岭土矿淘洗出土率一致、,而与瓷石不同。  “夹注再说加官土取其坚,可见王的记述与高岭土的形态功能吻合。因而我们就比较有把握确定:麻仓土就是今天人们概念中的高岭土。若印证遗迹,更可证实。《江西省大志·陶书》记麻仓在新正都,考新正都即今东埠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1979年,我们曾至麻仓考察,发现有矿洞遗迹和大片的尾砂堆积。19819月,我们又邀请景德镇陶瓷学院地质学者许垂旭等先生至该地考察,才明确是原生高岭土的产地,坑洞走向与花岗岩风化脉走向一致,因而进一步确定为高岭土采掘故址。

遗迹与文献吻合,可以证明明人所说的麻仓土就是高岭土,可见在高岭山开采之前,。景德镇人是在麻仓获得这类粘土的。高岭开采在后,麻仓开采在前。麻仓土为高岭土的前身。

第二节  御土即麻仓土

    本文在第四章论证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造瓷胎的方法始于元代,但是元代陶工是从哪儿取得高岭土呢?元代的高岭土又叫什么名称呢?

·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谓:

     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

    以上所说之御土,仅描写了它的外貌和所有者,而未明其具体产地。但我们以为是高岭土。因为:

.南宋人把景德镇制胎原料统称之为石泥,而未以土名。本文在第三章中考证元代瓷胎中确曾引进过高岭,且该镇除高岭外尚无其他的白如粉垩的粘土,故知御土必为高岭土。

.在元代以前,景德镇一带的窑场所用的瓷石分布极广,就我们调查不下五十馀处,其蕴藏量也十分丰富。官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常用原料收为官业,而商岭矿在景德镇地区仅见三、四处,当官府了解它的作用与意义后予以垄断并宣布为御土者,只能是比较难得的高岭土。

至于元代的高岭土御土,我们以为产于麻仓。因为:

1.通过对景德镇境内各高岭土矿进行调整,除麻仓外,古高岭矿仅高龄山、李黄、大洲三地区。高岭始开于明万历,大州始开清嘉庆;李黄始开于清乾隆后期。三地的始开年代,几乎均有文献可考。即使麻仓缺乏始开年代的记载,但记述麻仓土的文献(明嘉靖间)也要比以上三矿古老得多。

2.乾隆七年《浮梁县志·陶政》记明万历间同知张化美已把麻仓矿洞称之为老坑,故知其开采年代必早于明。景德镇在宋代或宋以前尚未使用高岭土制胎,故知麻仓老坑当始开于元。

3.从文献记载来看,景德镇瓷用原料被朝廷独占并宣布为御土者始于元。明代人虽列麻仓为官土,但文献不载收麻仓为官土的时间与原因,故知明代把麻仓土作为官业也如明初的官匠一样,必从元代继承而来。明代的所谓官土就是元代的御土”,含义相同,仅字面差异而已。

  但是元代陶工是从哪一年开始使用所谓御土制器呢?我们以为不会早于浮梁瓷局的设置之年----1278年。因为蒋祈在南宋后期撰写的《陶记》中没有记述高岭类型的粘土,现今陶瓷界测试南宋瓷器的化学组分时亦未见使用高岭土的迹象。但也不会晚于公元1322年。

   前引《静斋至正直记》卷四《窑器不足珍》条谓:

   在家时,表兄沈子成自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笔者按:极有可能是质量不佳的落选之物),博古者往往不能辨。……至正癸卯(1363)冬记。

    以上所述之御土窑器,显然是指浮梁瓷局的工匠们使用御土”——麻仓高岭土掺和瓷石所制造的供御之器。这条笔记虽有纪年,但不能以此为作者离开家乡的那一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小说家类·存目一》考《至正直记》作者孔齐略历谓:

    其父退之为建康书掾,因家溧阳,元末又避兵居四明。从上可知,孔齐所说的家是江苏溧阳,他所避的元末兵祸,应指红巾军。1351年,红巾军在颖州起义,次年攻克溧阳。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四《忠烈》条记述了当时的情况:  

    溧阳儒学教授林梦正,字古泉,吾乡(天台)人,中书以著述荐,得官。

是岁(至正壬辰,1352年),贼众寇溧阳,获其魁张某。先生问曰“尔何人也?“、应曰:“我父为军千户,红巾入境,逼我父为帅,父以年老,不堪从事,令我代”。先生痛骂之曰:  “尔之父祖世为国家臣子,而尔忍伪邪?!”既而其势复盛,竟夺张去。下令曰:  “生得林教授者有赏”。先生匿他处,搜得。张曰:“前日驾我者非尔邪?”先生曰:“然”。张曰: “降我,则俾尔为元帅,同享富贵”。先生曰:“尔伪也,我何为降”!再三,终不屈。缚于树,、不解衣冠而杀之。

    从《南村辍耕录》来看,红内军攻克孔齐的家乡——溧阳后,一方面镇压元王朝的官僚贵族,一方面又强制他们共同举事,作为圣裔的孔齐势必在这前后逃亡。如以至正12(1352)为孔齐离家避兵的那一年,那么沈子成所说的那两件御土窑器,必制于1322年以前。可见御土”——麻仓高岭土的发现与应用,最晚不得晚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

    综上所考,我们以为从元代早期开始一直到明嘉靖、万历之际的两个多世纪,官府烧造的瓷器都是采用这种麻仓土和瓷石混合制备而成的。

    但是,至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乾隆七年(1742)《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记:  

    明万历十一年(1583)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觔加银三分。

    至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则是高岭土。

 

第四章    高岭山粘土矿床的开发 

第一节 记述高岭土的早期文献

     夏湘蓉《中国古代矿业史》第六章《非金属矿产》(地质出版社一九八O年版)谓:

    “高岭这个名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很晚。在明代的著作《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两书中,都只有白土而并无高岭这个名称。接着,作者认为高岭一词始见于1815(清嘉庆20)刊印的《景德镇陶录》和近代才出现的旧抄本《南窑笔记》两书。但就笔者阅读所及,情况似不如此。清·康熙21年《浮县梁志》卷四《陶政·陶土》条谓:

    万历三十二年(1604)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欲渐以   括它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叶云仍、知县周起元争之,还其檄。

    这段记载不仅表明高岭土一词早在万历三十二年已为官民通用,而且还揭示出其时的景德镇一带已有不少居民在高岭山靠采土为生,否则的话,矿税太监就不会还其檄了。

    除上引文献外,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也记述了高岭土,但对宋的记述必须作出校勘和考证才能确定。前揭该书卷中《陶埏·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谓:

    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就有关文献与实地调查来看,景德镇瓷用原料中没有糯米土和粳米土之类的名称,但从元代开始已使用瓷石和高岭土两种原料合成瓷胎。高岭土耐火度高,掺进瓷胎可以防止制品变形,瓷石的烧结温度较低,它在合成瓷器时能使瓷胎致密。瓷胎中的瓷石与高岭土在高温下确有软、硬之分,可见宋应星所说的糯米土和粳米土是就这两类原料在合成瓷胎时的功能而言的

《天工开物》中所说的出产糯米土的安徽祁门县,至今仍产软质瓷石,为景德镇瓷用原料来源之一。但婺源县则从不出产性硬的瓷用原料——粳米土,婺源历届方志亦无高粱山这一名目。因此我们以为:宋所说的婺源县高梁山之粳米土实质上就是浮梁县高粱山之高粱土。距《天工开物》刊出仅40余年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浮梁县志》卷一谓:

    高粱,在县东七十里仁寿都,与婺()之石城山连界,险峻特甚。……今其山产磁土,取以为业。

    ·光绪婺源九径 (今称菊径”)《何氏宗谱》卷二录明天顺四年(1460)《高岭()谱序》谓:何茂(细七)于元末迁浮梁辛正之俨坑,“其子叔信陟睹高岭犹有胜概,自辛正里迁高岭。而清,光绪十九年(1893)高岭《冯氏宗谱》卷首《叔礼公传》又谓:

    公讳时,……宣和已亥(1119年)因方腊之乱,同父、兄迁浮东之新正。明年,……公迁(浮梁)兴义之玉岭(笔者按:高岭至今仍有玉岭之称)。

    从以上文献来看,高岭山从宋至今都是浮梁辖境,而不隶属婺源。宋把高岭山写成婺源之山,也许是因高岭处于浮梁与婺源的交界区吧。但是他又为什么会把高岭山写成高梁山呢?我们以为必受方言影响。因为景德镇方言至今都把某些韵母为ing(英)的字念作韵母为iang()的音,如该镇人念零(ling)作凉(liang),念井、颈(jing)作蒋(jiang),念镜(jing)作酱(jiang),念腥(xing)作香(xiang),而且一直到今天都仍然把高岭(ling)念作(liang)。由此可知,宋撰写《天工开物·陶埏·白瓷》条时,难能可贵地记录了景德镇坯房工匠们的传闻,惜未能校核当时的文献。

       高岭山明清时代高岭土采掘遗址——··冯家大槽分布示意图

第二节  高岭山明清时代的采矿遗址

    举世闻名的Kaolin的产地高岭山,在景德镇市东北之45公里(东径1I7°31’,北纬29°28’),今属鹅湖公社高岭大队。其矿区除数量极少的几处近代矿洞和尾砂外,绝大多数都是明清采掘遗址,可分四个地段:

    第一地段在高岭村后的庙岗分水岭西——南西端的梅头坞,全长约800米,宽50100米,尾砂沿负地形或山坡堆积,据反复调查和工程揭露,平均厚度约11米,估计尾砂约100万吨。

    第二地段,北东端自何家大槽起,南至肖家止,全长约1000米,宽度50200米,尾砂厚度1030米,约442万吨。

    第三地段,位于红旗山以西,穿过老厂作东向分布;全长约1OO0米,宽度40200米,尾砂平均厚度约6米,估计约836万吨。

    第四区域北起老厂,南西至冯家大槽,全长约750米,宽20300米。尾砂平均厚度10米,估计1275万吨。(以上据张伯周、郭帮湘同志推算)

    以上四个地段少数坑道与淘洗池遗迹可辨,尾砂中时见明、清时代的粗瓷碗和瓷灯盏残片。商岭村前之水口亭有万历三十四年(16o6)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石碑四方,记述该亭为交通枢纽,是来往客商必经之地。又高岭《冯氏宗谱》卷三《冯光发传》记乾隆五十七年 上一条:国内外高岭土状况及市场分析 下一条:高岭土分散原理

联系我们

联系人:梁朝丰

手 机:13929729848

邮 箱:ivwtony@163.com

公 司:茂名市银华高岭土实业有限公司

地 址: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